文丨田雨
编辑丨石航千
【亿邦原创】“之前我们不叫它们谷子,我们都叫周边,后来才知道,原来这叫谷子。”印象中,今年42岁的cookie就是从《灌篮高手》电影在国内上映后,开始接触的吃谷。
和cookie有着类似想法的人不在少数。事实上,许多80后、90后早在3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追漫画、买周边了。只不过,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是吃谷。
所谓谷子,由Goods(商品)音译而来。通俗来讲,其实就是漫画、动画、游戏、偶像、特摄等版权作品衍生出的周边产品,属于二次元相关产品, 包括海报、徽章(吧唧)、卡片、挂件、立牌、手办、流麻、娃娃等。吃谷,即购买上述周边衍生产品。
但无论是在社交媒体上,还是在市场研究中,Z世代(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往往是更受关注和追捧的消费群体,而出生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的Y世代,乃至于1980年代初期的这一批消费者,常常被忽视掉。
而他们所成长的年代,却恰恰是二次元文化在中国萌芽的阶段。在他们之中,有一批二次元爱好者,现在已经可以算得上二次元圈的元老了。
现在,这一批人往往有着稳定的经济来源,相对更自由支配的时间和金钱,有着成熟的世界观、消费观,对于曾经喜欢的IP仍然有着不低的忠诚度。这样看来,他们才处在吃谷最好的年纪。他们的背后,也映射出一代人的“谷子经济”。
01
周边:从二次元到三次元
谷子,对于很多Y世代而言,都属于近两年才流行起来的词汇。在他们口中,周边是一个更为直白、更有共同记忆的词汇。
30多岁的“汤婆婆家里的蛤蟆怪”大概从十年前开始吃谷,“那个时候还是叫周边。”比如最初流行的手办、立牌等。
今年34岁的王爷也说:“我们原来把这些东西统称叫做周边。”按照买周边的年纪开始算,那她已经是一个吃谷21年的资深谷迷了。
王爷家里挂着的谷子2004年,在家附近的动漫店,王爷拿到了自己人生中第一件谷子——一本笔记本,封面上画着鸣人、小樱、佐助,都来自彼时她喜欢的动漫《火影忍者》。
“就在北京鼓楼那边儿,有很多那种线下的动漫店,卖周边的,卖游戏的,有一条街都是干这个的。当时我妈带着我去买的,一下给我买了好多周边。”她觉得,自己被奖励了。
在高兴之外,当时身边买周边的同学并不多,想到“班级里只有自己有这个东西”,王爷觉得自己“还是挺特殊的。”
和现在很多二次元爱好者会在自己的包上挂满人物徽章等周边不一样,在王爷的初中时代,“大家可能都比较隐藏自己,或者只是在一个小圈子里面大家一起玩。”走在街上,也不会看到背着痛包(挂满动漫人物徽章和玩偶等周边的包包)、展示徽章玩偶的人。
毕竟,距离1980年中央电视台引入首部日本动画片《铁臂阿童木》,日本动漫进入中国市场,才过去二十多年,二次元文化在零几年的中国仍然小众。而王爷彼时所喜欢的《火影忍者》,以及当时仍在中国流行的《海贼王》、《灌篮高手》等热血动漫作品都来自于日本。
事实上,“二次元”本就起源于日本。因为早期不管是动画,还是漫画、游戏作品,都由二维图像构成,所以是“二次元世界”。与此相对应的是“三次元”的现实世界。
而对于不少二次元爱好者而言,谷子则更像是角色从二次元世界中延伸出来的, 并且进入到自己现实生活的“三次元”世界。
四五年前,30多岁的可乐双拼在日本秋叶原一家寄售小店买下了灌篮高手的手办。据她描述,当时看到工艺精良、栩栩如生的湘北队打球场景,“忽然感觉到他们不再是电视上扁平的动漫人物,而是努力冲破次元壁的存在。”
cookie也有同感。在她看来,谷子也算得上一种精神寄托。“跟漫画的形式是不一样的。你买一些这种东西放在自己身边,感觉好像漫画里的这些人物一直在陪着你,有一种突破次元壁的感觉。”
她将其形容为“就像一个每天可以看到的朋友一样”。在漫画的二次元世界,他们的故事、情节已经被设定好,但在现实生活中,留给cookie遐想的空间更大:“过了十几年,他们会长成什么样子呢?”只不过,这是独属于cookie的精神自留地,工作等现实问题一律禁止进入。
02
一潭死水的生活,泛起了一点小涟漪
“就很开心,特别开心。就是你知道有新的东西(谷子)出来后,去买它,到收货,这个等待的过程,就会让你觉得,生活很有盼头。”cookie形容买到喜欢的IP周边时的心情。
那是2023年,cookie自己一个人在广州,家人也不在身边。彼时,她刚刚经历转岗,从不直接对业务的岗位转为销售,背负业绩指标,“压力超大,大到接近崩溃。”甚至于好几次,她自己一个人在办公室偷偷地哭,“比过去十几年工作哭的次数都多。”
“当时感觉自己快撑不下去了,就跑到电影院去看就看一场《灌篮高手》,上网搜一搜,看看有没有哪些(灌篮)谷子是可以买的,有没有哪些新的物料周边出来,是自己可以入的。”就这样,cookie的2023年也就“那么熬过来了。”
现在,对于一切都淡淡的她而言,吃谷最大的意义就在于让自己感到开心,增添一些乐趣,让生活不会那么无聊。
“一潭死水的生活当中泛起了一点小涟漪。”她形容道:“可能到了40岁左右,很难对一些事情有大的情绪波动,即使是伤心或者难过,可能也没有那么强烈。但吃谷会触动到我的情绪,让我切实感觉到蛮开心的。”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是“唤起体验”,形容人受到外界刺激时产生的感知觉反应。“在这种状态中,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都可以被充分调动起来,进而让人产生更多的积极情绪和心理效能感。”对于cookie而言,谷子所能带来的,就是这样一种“让人真正感受到在活着”的体验。
“看到谷子的造型或者那张图的瞬间,想起的或者是感受到的故事和意义,可能会包含更多。”汤婆婆家里的蛤蟆怪说道。
比如,她的车钥匙串上就有一个黎深(《恋与深空》男主角之一,医生)的吧唧,上面的柄图来自于游戏中一张“夜色繁星”的卡面。在故事中,黎深说:“医学能做的事,总是有限。”正因如此,当她启动汽车出发时也会时刻谨记,“医学有限,生命脆弱,握着方向盘时,总该对生命保持敬畏。”
黎深的吧唧在她的展柜里,还摆着“白龙去接千寻,两人抵额相触”一幕的手办,这总让她想起千寻和白龙对彼此的鼓励、扶持,“会唤起人心底里最柔软最纯净的情感。”
35岁的蒋老师曾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种说法,诸如吃谷一样的兴趣爱好,这是用来防猝死的。“本身身为牛马,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很累。所以,你要浪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在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不管是追剧,还是玩文玩、谷子也好,就是为了让你做其他的事情更有意义。”
对于30多岁的琦琦而言,工作之后,经济相对自由,谷子已经成为了她的一种解压方式。“每当心情不好或者工作压力大的时候,买喜欢的谷子,把它们放在漂亮的谷美(收纳盒)里,或者扎在痛包里,或者整齐地码在密封箱里,这个过程会让人心情变好,会暂时忘记压力。”
03
喜欢的IP角色,好看是第一要义
2012年,还在上大学的阿光在淘宝上下单了人生中第一件谷子——初音未来的手办,花了七八百块,“确实不便宜。”初音未来,是彼时红极一时的日本虚拟偶像歌手。
“那个时候刚刚开始买手办,正好看见有一个初音未来的手办,比较好看,就买了。”她回忆道,其实当时也算不上多喜欢初音未来。
“好看。”这是不少Y世代在提及为什么下单谷子的原因时频繁提起的关键词。可乐双拼就表示:”喜欢的IP并不会都买,要挑柄图(谷子上的图案)的,也要看类型,比如大海报就不会买。”
在她看来,好看体现在整体的美工是不是有一定的艺术性,比如,线条颜色构图是不是和谐,神态动作是否符合人设(原IP内容里的人设),背景是不是搭配。
对此,蒋老师也有着类似的偏好。他觉得,首先是要看角色人设是不是自己喜欢的,柄图的画工、材质是不是符合自己的审美。除此之外,还原度也是他在购买时会重点关注的因素。
最近,他喜欢的玄幻小说《诡秘之主》又出了新版本的系列卡片。但他不打算下手,“因为它整个系列的人脸都画的一个样,所有男性角色都顶着一张脸。”
对于他而言,这已经失去了角色的特色。甚至于,有时候他不太能理解,有的IP角色柄图明明画工精美,但因为和原来的人设不符,让人感觉“这个画面纯扯淡。”
比如,在最近官方出的谷子里,他喜欢的《全职高手》角色韩文清,从一个壮汉的形象变成了小奶狗,这其中的差距,他形容为“孙红雷”与“鹿晗”之间的差异。
左:壮汉版韩文清,右:“小奶狗”版韩文清对于手办的还原度,cookie甚至会关注到球衣的褶皱、衣服的纹理、肌肉的线条、鞋带等种种细微之处。“做得精不精致、细节刻画得够不够”,她一眼就能看出来。
“我是一直对美好的事物抱有欣赏的态度,总是爱收集一些‘没用的小东西’,比如很好看的本子,有趣的装饰品,可爱的小手办。”琦琦解释道。
所以当她喜欢的作品(电影、电视剧、动漫、游戏等)衍生出一些谷子,她总是忍不住买买买。“把它们摆在柜子里、桌子上,这些抬眼就能看到、欣赏到它们的地方。”
因为很早就知道了“谷子文化”,所以她已经记不得自己买的第一件谷子是什么了。但是最近,她开始频繁地买《恋与深空》(乙女游戏,一种针对女性设计的互动式恋爱游戏)的谷子,“那个徽章做得太好看了。”她还记得第一次拿到吧唧时“被美貌震撼到”,从此每一期谷子都开始“买买买”。
04
理性消费与吃谷自由
但相比于很多年龄偏小的初高中生对于谷子的狂热,比如,为一个吧唧或一张卡片豪掷数百元甚至上千元,Y世代的消费者显得更为“理性”、“成熟”。
不少人都谈及,吃谷只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图个开心,增添一些乐趣。”正因如此,在他们的世界里,不太会有一些“非要不可”的时刻,不会为了某一件谷子支付夸张的溢价。
比如,王爷就觉得,“谷子的成本价格和售卖价格的差距有些过于巨大,尤其是日谷。”一位在日本专门制作谷子的朋友曾告诉她,日本那边的工厂整体水平远远差于国内,但制作成本会高很多,售价相对也更高。“太贵了,所以我买的日谷可能只占我谷子总量的20%,大部分都是一些国产谷子,还有一些同人谷。”她感叹道。
而对于在二手市场里炒到七八千块钱一个的吧唧,她也不太能理解。“这个东西可能变成绝版了,翻一倍价格给我(可以)。比如,原价30块,现在翻倍到60块卖给我,我觉得都没有问题。”但翻10倍、20倍的价格,她觉得,整个市场都被打乱了。
在某平台最终以85500元成交的吧唧“我不买日谷,确实是接受不了那个价格。”蒋老师也有着相似的看法,“同样的柄图,日谷可能会比国谷翻三四倍甚至十倍。反正买来就摆在那儿,何必花四五倍的价钱?”
“周边或谷子就是美丽的废物,它仅仅是因为我喜欢、爱、情怀赋予了它商业价值,它能反馈给我的就是情绪价值,和生活必需品比不了一点,毕竟我不是天天需要情绪价值的人。”汤婆婆家里的蛤蟆怪说道。
“在经济承受能力内,能买就买,不能买就算了。”阿光表示,从大学买谷到现在,都不会超前消费,区别只是“买多买少”而已。她回忆起刚工作那会儿,“其实也没什么钱买,上网看见别人买的多,心里还会有点酸,觉得别人能买好多,但自己就买不起。”
“现在就没有那种心态。”相比于那时候买谷子可能还需要算计半天,犹犹豫豫,现在买谷对于阿光而言只是一件日常小事。“那种谷子炒的特别高的,我不买就不买,也无所谓,看见别人买了,我也不会觉得怎么样,就是心态就特别好。”
更重要的是,现在“工作也稳定了,也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她还为二次元方面的开销设置了一笔固定的预算,平均一个月在一两千左右。
在蒋老师看来,30多岁的人吃谷,“再狂热,也不会成为生活的主体。毕竟这个年纪,可能还会有家庭的压力,还有车贷、房贷的压力......”
但理性背后的另一面是自由。相比还需要依靠父母生活的学生群体,自己工作,经济独立带来的好处就在于,吃谷可能更随心所欲、更自由一点。
从这个角度而言,Y世代吃谷“比年轻人更自由,更任性,不用取舍,能端盒就直接端盒,能all in就all in,只有小孩子才会做选择。”
05
“我恰好爱好谷子”
“买谷子跟年龄无关,或者说,反而是年龄大一些更适合。一是财务自由,二是摆放自由,三是时间自由,毕竟拼装、拍照、摆放收纳都要花时间。”在可乐双拼看来,这原本就是个人爱好,“有人爱好养花,有人爱好钓鱼,我恰好爱好谷子而已。”
摆放自由的背后所映射出的问题也很现实,在于一个人是不是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的空间,可以容纳下足够多的谷子。
对此,王爷就深有感触。她曾经在成都租过几年房子,每次换房子,搬手办都是件痛苦的事情。“我那个时候,买手办的盒子也不敢扔,一直留着,家里面摆满了盒子。”
现在,她有了自己的房子,买了柜子装之前的手办,“把盒子全丢了。”她觉得,自己这辈子都不想再搬这些东西了。之前买谷子她会考虑搬家,“不能买太多,不然搬家很难受,很费劲。”但现在,她没有这种想法了,“我看到喜欢的,价格也合适,那就买。”
王爷家摆满谷子的房间现在,她也不太需要考虑别人对于自己吃谷这件事怎么想,“自己想干啥就干啥。”她觉得,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了慢慢筛选的过程,自己已经选择了自己现在想要过的日子,选择了自己身边的人,也不太需要考虑别人会怎么想。
面对一些“三十多岁还玩这些”的质疑,汤婆婆家里的蛤蟆怪觉得,不是“什么年龄就该做什么事”,而是“什么年龄都可以做想做的事。”
在她这个年纪,“身边不管是长辈还是同龄人,都开始有人迎接死亡。我也意识到人的生命真的很脆弱,根本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与其唯唯诺诺活在别人评价里,不如痛痛快快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她表示,“别人对我百分之一的评价都构不成千分之一的我。”
在阿光的房子里,现在也有一个十几平米的房间,专门用来摆放自己买来的谷子,就像一个小型的谷子展览馆。她每天工作完回家,都会去那个房间坐一会儿,看看它们,或是摆弄一下喜欢的手办,拍拍照。
阿光专门摆放谷子的房间在某种程度上,Y世代吃谷拥有财务、空间、时间自由,看起来恰恰适合吃谷,但有时候,市场留给他们的选择却并不丰富。
可乐双拼就感慨,“现在线下谷子店都以烫门、热门的几个IP为主,稍小众的就不见踪影,同质化严重,也导致不吃热门IP的人就不会去线下店,不参加同好活动,看上去谷圈生态就比较单一。”
王爷经常逛的成都天府红商场,里面四层全是卖谷子的。但她发现,里面的谷子都集中子当下几个大热的、很烫的IP,“基本上所有店的东西都是一模一样的。”每次她逛了三家,就已经不再想逛后面的店铺了,“大家在选品上越来越单一。”
当下流行的热门IP未必是他们所钟爱的IP,很多人仍然喜欢少年时代喜欢过的经典IP。“那个时候看过的热血漫画,会很激动,代入感很强。但现在年纪大了,渐渐被生活磨平棱角,再去看现在的很多漫画,就很难代入。”cookie举例道。
“希望以前喜欢的那些有生之年系列的IP能有谷子出,小时候各种原因没买的谷子都能复刻。”琦琦说道。
以上受访者均为化名
0 条